孩子生病,误在家长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真幸福吗?在这里不说大环境,只说家庭能掌控的小环境。如今的孩子,看似被“爱”包围着:

想吃什么有什么,各个季节的水果,各地的水果,随时可吃;

餐餐有大鱼大肉,不想吃饭时,大人还追着喂;

每天被家长和老师叮嘱,多喝水;

各种零食,各种饮料,牛奶,酸奶,果汁,豆浆......随便吃,随便喝。

衣服穿得严严实实的,生怕被冻着了;

又是补钙,有是补锌,又是补维生素......

一医院,退烧药、抗生素,输液,想用多少用多少;

有疝气、扁桃体红肿什么的,立马可做手术;

穿着漂亮的校服,用着电动橡皮擦,拖着带拉杆的书包;

可以随意发脾气,耍个性,摔东西,不会挨骂,家人反而笑呵呵;

被送去各种培训班,补习班,背各种书,学各种才艺,赢在起跑线上......

拥有这些的孩子真的幸福吗?给孩子这些真的是爱孩子吗?从孩子的健康来看,上述是普遍存在的育儿误区。

医院的儿科治疗,值得信赖吗?

我一位学生的朋友,是多年的执业西医师,给无数孩子输液,而自己孩子感冒发烧了,却从来舍不得输液消炎,求助于我的学生用中医疗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医者在给孩子们治疗的时候,都应该扪心问一句:如果这是自己的孩子,还会用这些药吗?还会输这瓶液吗?

为人父母者不学医,是为不慈。

并非提倡所有家长都成为医生,社会分工不需要所有人去行医。但是,每一位父母必须有合道的医学观念,我所指的医学观念,不是大多数人被广告被商家被利益集团洗脑的那一套,而是几千年来的常识,是真正贴近人体运行的真相。

孩子缺营养吗?

现在的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普遍认为孩子容易生病是因为营养不够,所以身体没有免疫力,才会生病。

一旦病了,首先想到的又是多吃点,说不多吃点,病哪有力气好?于是,追着孩子喂饭,又是牛奶酸奶,又是钙片,又是维生素片,一通补营养。牛奶、酸奶,偏凉性,多喝的话是耗阳气的,也易上湿气。

很多孩子,其实只是脾胃弱了,不能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成分。去检查,缺锌缺钙,这只是结果,不是原因。不增强脾胃的吸收能力,强行补钙补锌,是会补出问题的,人工合成的营养品,会给身体堆积消化不了的垃圾。

我们不赞成吃零食,也是这个原因,太多的防腐剂添加剂,孩子根本消化不了,伤害了脾胃,所以吃零食的孩子胃口不好。吃的是多还是少,不是旁人说了算的。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吃,或是吃到打嗝,或是吃到肚子胀,哪怕只给了小半碗,也是多吃了。孩子不想吃饭,不要勉强。也有些孩子的胃口超好,并非好事,不能由着,需要控制。

小儿咳嗽治疗案例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两岁儿子咳嗽,吃了几天西药不见改善。我一看,典型的寒咳,小青龙证,建议艾灸膻中、足三里、肺俞。反复嘱咐减少饮食。晚上朋友告诉我,孩子母亲很担心,说减少饮食怎么能行呢,孩子正在长身体呢?

持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不在少数。我说孩子咳嗽不止,是因为气血太弱,没有力量排除邪气。如果再加重积食,必然更加牵制气血,咳嗽更难好。

朋友表示会好好做妻子的工作。两天后,朋友高兴相告,说按我的建议后,很快不怎么咳了。但是孩子妈想问问,之前那些剩下的西药要不要吃掉?我说都已经好了,还吃什么西药呢?以为是补品啊?太多孩子,是吃出来的病。感冒发烧咳嗽了,家长又没有节食和减食意识,必然会加重。比如吃太多,导致发烧引发惊厥的孩子很多。

快过年了,各种水果,各种零食,各种饮料,各种鱼肉在威胁着孩子们。每年春天会有大批孩子生病。其实是过年滥食埋下的“病根”。

现代医学的粗糙

很多家长,孩子一有症状,医院送,各种检查,各种化验,各种药物,各种输液。美其名曰:检查清楚,早做治疗。

医院处理孩子们的感冒发烧,看起来很高科技,各种仪器用上了,各种检查用上了,其实处置方法是非常简单,非常粗略的。不管什么样的感冒发热,一律是退热、消炎、输液。

不需要按中医一样去区分感冒的类型,比如是表阳是表阴,是伤寒还是中风,有无半表半里证,有无里证,里证是寒还是热.,寒的程度如何?热得程度如何?有无水饮......而这些情况,只要有一样不同,中医的处方用药都不一样。真正的中医,是顺势疗法。

现代医学是干预疗法:你感冒流鼻涕吗?我干预让你鼻子不分泌粘液;你发烧吗,我降弱的机体运行,相当于给人体当头一盆冷水,把体温降下去。鼻子不分泌粘液了,烧退了,感冒治好了吗?代价是,机体内脏的功能被削弱。很多肺炎,白血病,是这样被治出来的。

人体有很多反应,在医院看来是病,其实只是人体排病的反应。比如腹泻,小孩子吃了多了肉,腹泻了,这是孩子的身体在保护他(她),因为吃下去的那些东西,无法消化,无法消化就是垃圾。这个时候,强行去止泻,只会让垃圾贮藏在体内。

首要分清寒热

治孩子感冒,首先,要分寒热。表寒证,桂枝汤,麻黄汤......像生姜红糖水,就有点像麻黄汤,桂枝汤。身体再寒一点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热证,比如温病,我们常用到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白虎汤......寒和热是不能搞错的。

扁桃体发炎,手足口,有可能是甘草泄心汤症,甘草泄心汤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热下寒,肚子是冷的,嘴巴里,喉咙里,有一点虚热。

现代医学没有温阳的概念,不管你是寒是热,只管消炎。如果碰巧孩子是温病,碰巧是中医的麻杏石甘汤证或白虎汤证,会有效。但如果不是温病呢?输液的后果会严重。

心肠好一点的护士,冬天会在输液之前温热一下。但是改变不了消炎药是寒性的实质啊。就好比中医的大黄是寒药,熬成滚开的药汤,还是寒性。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朋友圈秀给孩子做川贝蒸雪梨,或是做红豆薏米汤,还自我得意爱孩子,自我得意懂些懂中医。不分寒热滥用,板蓝根、小柴胡颗粒等等药物自不必说,即便是生姜红糖水、川贝蒸雪梨、豆薏米汤这类近乎食疗的办法,也是会造成后果的。

比如刚才提到咳嗽的孩子,他是寒咳,如果使用川贝蒸雪梨必然会加重的。生姜红糖水呢,我有学生用来成功退过烧,但前提是不用于温病,否则温病喝了生姜红糖水会烧得更厉害。

怎么分寒热呢?

比如,如果孩子不怕冷,老踢被子,舌头、嘴唇发红,舌苔发黄,口渴,哭闹烦躁,流黄鼻涕,吐黄痰,有口气,鼻息粗热,打屁很臭,胸腹很烫手,一般是热证。

如果舌苔嘴唇发白,不愿喝水,怕冷,不想说话,大便色深,小便清,一般是寒证......

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为了辨证。一时半会很难学会准确辨证,但家长至少需要具备基本的观念。不要再笼统地向中医这样发问了:我家孩子咳嗽,怎么治?我家孩子发烧,我家孩子扁桃体发炎了,我家孩子肺炎、我家孩子腹泻......如果有大夫一见你说咳嗽或发烧,光听病名,未经辨证就给你一个方子,不要相信他。

辨证准确的话,中医治感冒发烧是很快的。平常我儿子发烧,服药后一般十分钟的样子退烧。一些咳嗽什么的,不会用药,只减少饮食,让他自愈。

幼儿园是重灾区

每每看到校医在嘱咐家长和孩子,多喝水。老师们很敬业。但只能怪中医观念普及得太可怜......

多喝水、多喝汤,对很多人而言,是误区。会导致滋生湿气,而湿气一有,会引发各种症状,比如腹泻便溏,比如湿疹荨麻疹,比如咳嗽痰多,比如胃口不好......

如果一见发烧就多喝水,一见感冒就多喝水,很多情况下会加重的,比如加入孩子的感冒时桂枝去芍加白术茯苓证、小青龙证、五苓散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什么情况的感冒需要多喝水?温病,体内无水湿的热证,才宜多喝水。人在不渴的情况下强迫喝水是会生湿气伤脾胃的。

收费贵一点的幼儿园,就好些吗?没有。一些收费高的幼儿园,每天给孩子喝酸奶,喝牛奶,喝豆浆,喝汤,吃生冷水果,好像不多吃这些不足以显示档次高。可是,大冬天的,这么多液体,这么多生冷,孩子弱小的胃能受得了吗?会耗掉阳气,阳气耗掉了,就会禁不起风寒,禁不起一点点所谓的传染病毒。

幼儿园每天或隔天都安排有水果,也不能全怪幼儿园,我亲眼看见一位家长高声抗议,说交了这么多学费,水果给吃得这么少.....我们老早和老师说过的,不必给我儿子发水果,也不必用餐时给我儿子盛一碗汤。如果多一些家长有类似的观念,幼儿园自然不会去迎合家长了。

快乐的孩子不生病

网络上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很多人在转发。大意是说宁愿孩子的童年苦一点,要发狠心,要多学东西,要读名校,长大了才有尊严......

看起来似很有道理。可是,没有快乐的童年,何来幸福的人生?长大后的幸福感,一定是童年快乐的放大和延续。

现在的孩子懂事得特别早,思虑也特别早,忧郁得特别早。思虑重的孩子,气血消耗大,容易生病。

一个十岁的孩子,在某名校读书,每晚做作业到晚上十二点。有一晚,作业还没做完,孩子撑不住了,和他妈妈说,我就睡一会儿,你记得叫我啊,孩子的母亲却不忍心叫醒儿子了。第二天早上,孩子一睁眼,看到天亮了,嚎啕大哭,说妈妈你怎么不叫醒我啊,我的作业还没做完.....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虽然主要是教育体质的弊端,但是之所以总居主流,家长是有责任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默许甚至推波助澜的。找我诊治过的有一位名校小学的英语老师,她提到过一件事,有次期中考试刚结束,她班上的几十位家长就通过各种渠道,加她的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fufashao.com/fsxy/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