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名单堪称目前中国该领域的最高端智囊团,可谓金光熠熠。
国家DIP专家库名单公布了!
昨天(12月9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关于建立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专家库的通知,下一步将按照有关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对试点城市开展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估等工作。
图片来自:国家医保局
专家库共有名专家,除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处长翟晓辉,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中国医院(医院)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操庆礼等行业大佬;医院如医院、福医院、医院亦都有代表上榜。
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专家库名单(向下滑动查看全部)
可以说,这份名单堪称目前中国该领域的最高端智囊团,可谓金光熠熠。
医保控费新贵DIP,究竟是什么来头?
那么,让这么多行业大佬云集一方,探讨评估的DIP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DIP似乎是横空出世,今年10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后,一下子占据了C位,成为中国医保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试点地区(71个城市)是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试点地区(30个城市)的两倍多。
图片来自:《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尽管官方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现有资料,惠宏医疗管理集团副总裁戴丁荣做了这么一个定义——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本统筹区内住院医疗费的总额预算内,根据各病种均次费用与某固定值(或基准病种)的比例关系确定相应的病种分值,按照医疗机构服医院系数,年终医院得到的总分值和系数,按约定规则进行住院费用结算的付费方式。
而DIP在短短时间内夺得C位,甚至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还是得益于“接地气”的特点。
1、覆盖面广,入组率高。DIP默认“存在即合理”,依据诊断与治疗的对应关系,自然聚类组合,具备数据真实、客观属性,贴近诊疗行为,易于为医、患、保三方接受,此外,DRG基本是全国一盘棋,而DIP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调整。
2、门槛低,可操作性强。DIP可以接受“循序渐进”,而DRG需要数据质量“一步到位”。今年11月DRG付费专项技术指导组组长郑杰曾指出:根据“与CHS-DRG分组方案(核心组)的匹配程度”这项指标,匹配程度90%以上的城市只有8个,有3个城市的匹配程度在30%以下。
3、医院议价权更强。DRG采用的是预付制,而DIP因为采取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最后才确定DIP组的支付标准,属于后付。医院来说与医保的相对议价权更高,能更好地在总额预算下进行运营成本预判。
医疗控费改革非一夕之功,也不能一步到位。新贵DIP的入场,究竟能解决多大问题?还要看专家们的答案。
参考资料:
1、《DIP与DRG未来究竟会选择哪一个?》医有数
2、《医院人看过来!DIP付费来了,你应该知道这几点!》金豆数据
3、国家医保局
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姚远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