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晒出陪了孩子13年的薄纱枕巾,网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etbz/360.html
01

最近,一位妈妈晒出的一条“枕巾”,让不少宝妈都笑翻了。

只见这条“枕巾”已经变成了一层非常薄的纱,还有好多的破洞。这位妈妈很无奈地表示,这是自己1米7的儿子每天都要抱着的枕巾,已经陪了孩子13年了。

评论区一片欢乐,不少宝妈纷纷感慨,表示家有同款娃:

“我家的也是,一只小熊每天不撒手,睡觉必抱,还不让洗。洗一次能嫌弃半个月”;

“我儿子的小熊,已经11年了,隔三岔五就要修补一番……”

也有网友现身说法的:

“别说孩子了,我都三十了还喜欢咬着毯子的一角睡,而且只认那床毯子……”

莫名想到看春晚《只此青绿》的舞蹈时,我女儿突然很兴奋地说:“她们好像跟我一样,喜欢闻小被被呢。”

说完,她赶紧拿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被子,也使劲闻了起来,简直是让人笑不活了。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示。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太少了,就会出现这种“恋物癖”的现象,一定要尽早干预才行。

那么,孩子喜欢的旧玩具、每天都要抱着睡觉的小毯子……脏了都不让洗,真的是“恋物癖”吗?不及时纠正,以后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02、“恋物情结”不等于“恋物癖”

不排除孩子依恋一个物体,是由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他们时不时会想要拿起来摸一摸、闻一闻,脏了旧了也不能扔……但这种依恋行为,并不就等同于“恋物癖”。

还记得《我家那闺女》中的傅园慧么?

她身上一直带着一条红色的绳子,这条特别的绳子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叫“摸摸”。

不管是早上起床,还是出门、去游泳馆训练,她都习惯了要摸一摸那条红绳子,才能保持好的状态。当时的她都已经22岁了,这样“孩子气”的表现,也让不少人直呼可爱。

其实,这条红绳子,对于她来说,更像是一个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它能给自己带来勇气、温暖和力量。

也许有人理解不了,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能让自己感到安心温暖就足够了。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作“过渡性客体”。指的是,第一个“非我”的所有物,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简单来说,就是孩子给自己找的一个“替代妈妈”。

小枕头、小毯子、毛绒玩具……都有可能。

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会自己从安抚物中寻找安全感,让自己不那么焦虑、害怕。这是孩子开始构建自我安全感的一个过程。

因为,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爸爸妈妈。比如:分床睡、上幼儿园……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开始独立了。而安抚物,此刻就是他们最好的“朋友”。

03、如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时期?

孩子有恋物情结,妈妈不用太自责。

因为,当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和妈妈分离时,都会习惯性地从“安抚物”上,寻找安全感,来缓解他们的焦虑。

对于孩子来说,一条破破烂烂的枕巾、一个褪色的小玩偶、一条很旧的毯子……就是很好的抚慰和寄托。

如果强行把孩子的安抚物拿走,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所以,与其让孩子更痛苦,不妨试试用这几个小方法,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急需安全感的时期:

充分理解孩子,不要强行纠正

理解孩子的这个行为,不要总是想着去强行纠正。

安全感的建立没有那么简单,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话,只会让孩子内心更焦虑不安。

清洗之前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我们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明明毛绒玩具、小被子、小枕头都很脏了,孩子却总是不让洗,也不喜欢新的。

这是因为,孩子依恋的不仅仅是安抚物本身,还有安抚物上独有的“气味”。

我女儿就常说,不喜欢别人帮她洗小被子,因为洗完之后要好几天,才能重新闻到熟悉的味道。

所以,即便是真的很脏了,在洗之前也最好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高质量的陪伴

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有了安抚物,就可以忽略亲子陪伴。

父母全身心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哪怕工作再忙,每天也不妨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都可以。

良好的沟通和陪伴,能让孩子打开心扉,积累更多的安全感。

多拥抱孩子

亲子依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皮肤饥渴”。

尤其是婴幼儿,会非常渴望妈妈的抱抱。

对安抚物的依恋,大多也是因为孩子在和被子、枕头、毛绒玩具的接触中,能够更加放松、安心。

所以,父母不妨经常拥抱一下孩子。让他们知道,“妈妈就在身边,不要害怕”。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永远都能及时出现,这是孩子积聚勇气和能量的重要方式。

胡萍在《善解童贞》中曾说:

“依恋物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杖……当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感觉心力不济的时候,会依靠依恋物来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情绪,稳定自己的心境。”

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对安抚物的依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所以,父母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除非,孩子的恋物情结,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社交生活了,才需要进行干预。

孩子渐渐走向独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接纳、包容和支持。

让孩子随时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才是治愈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良药”。

——END——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fufashao.com/fsxy/1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