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及贴敷思路

小儿发热原因

外感六淫之气、疫疠之气

乳食内伤、阴阳虚衰、气血虚损

小儿发热病机

阴阳失调是发热最根本的病理。

阳盛发热高,多为邪实,阳有余而阴未伤。

阴虚发热低,为热久耗阴,阳盛阴不足。

阳盛阴亦盛,常可出现寒热往来。

外感发热多由外邪侵袭,正邪相搏;

内伤发热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小儿发热治则

病位: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在里者,引而竭之;半表半里者,和而解之。

(提壶揭盖)

病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釜底抽薪)

邪正: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扬汤止沸)

辨证要点:辨表里

表证发热:分风寒在表、风热在表、风湿在表和暑热在表。外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客于肺卫。

里证发热:外邪入里化热,内热炽盛,但热无寒,发热有汗,烦渴饮冷,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

半表半里发热:邪踞表里之间出入不得,寒热往来,伴口苦咽干,呕吐不欲食,胸胁胀满。

辨证要点:辨虚实

实热:邪正剧争,正盛邪实,热势高来势急,病程短。

虚热:正衰邪却,热势低或潮热,来势缓,病程长。常伴阴阳虚表现。

辨发热特点

发热恶寒:多见外感表证,病初起客肌表,邪正相争。

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邪踞半表半里。

壮热烦渴:正盛邪实,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肠胃燥热內结,阳明旺时热甚伴痞、满、燥、实、手足汗。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伴盗汗。

身热不扬:午后发热,热不高。为湿热郁蒸中焦。

夜热早凉:邪热入里,深陷营血分。伴斑疹隐隐,出血,神昏。

发热五看

看汗出情况

(1)风寒发烧无汗

(2)阴虚发烧有汗(盗汗)

(3)气虚发烧(自汗)

(4)食积发有汗或无汗

(5)惊吓发烧有汗

看舌苔情况

(1)风寒发烧舌淡苔薄白

(2)阴虚发烧舌红苔薄少津

(3)气虚发烧舌淡苔白

(4)食积发烧舌红苔厚黄腻

(5)惊吓发烧舌淡白

看鼻涕情况

(1)风寒发烧流清涕,中期流黄涕

(2)阴虚发烧无鼻涕

(3)食积发烧无鼻涕

(4)气虚发烧无鼻涕

(5)惊吓发烧无鼻涕

看四肢体温情况

(1)风寒发烧一般全身烫

(2)阴虚发烧手足心热、两额热

(3)气虚发烧: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下凉、身体热

(4)食积发烧腹部烫,四肢凉

(5)惊吓发烧四肢凉、身体热,耳朵凉。

看发烧时间段

(1)风寒发一般早上温度高,过了午后就自然降低

(2)阴虚发烧过了午后一般烧会越来越高

(4)食积发烧全天都可能会持续,温一股比较高

(3)气虚发烧全天都有可能发烧但温度不高一般不超过39度

(5)惊吓发一股早上温度高,而且都是39度以上

贴敷基础理法

1、抓主因(主诉):如外感六淫,食积等及病位;

2、给病邪打开通道:如大椎、耳尖、耳中、少商,商阳点刺放血;

3、局部贴敷:如咽喉,痰,泻,呕吐的病位等;

4、引火(热)下行:如涌泉贴敷,引药归经,引火归元。

分型论治

外感发热

表证发热:风寒在表、风热在表、暑热在表;

里证发热:寒邪入里(太阳直种少阴经证)、气分实热(阳明经证)、热入心营;

半表半里发热;

内伤发热: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fufashao.com/fsxy/10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