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慢成长”可以 今天的内容是崔玉涛医生上周日在厦门的最新讲座笔记,经授权转载自厦门稚爱妈妈哺育之家(zhiaimama-xm)。
这次转载契机是慢成长粉丝提供的,非常感谢这位粉丝的分享,也期待更多朋友能够参与进来,与广大家长分享实用育儿信息!
此次是转载崔医生的讲座笔记,不是亲自整理的,所以与往常不同,此次无法提供现场录音,还望见谅!文章内容不是讲座的全部文字,而是精华关键,可以节省大家时间,又记下了看病时与医生交流的要点,十分实用。
(图片来自闽南网…话说为啥用黑白的?)
崔玉涛“带孩子看病N个误区”讲座(上)
笔记精华+门诊故事
艳艳&丽丹整理
慢成长重新编辑
-------------------------------
一、去看病,家长首先应该做什么?
家长在看病之前应该先花几分钟整理下思路(如果能写下来最好),用平静的态度向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史,态度越平静,被医生乱用药的机会就越小。
如果孩子看病之前主要是由家人护理,先和家人先交流一下。
如果是多位家长陪护去看病,事先也要交流一下,有一个大致的总结。
病史提供最重要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都是作为辅助检查,最重要的是向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史,一上来就要求化验,对医生和孩子都是极大的不尊重。
门诊案例1
曾经遇到过妈妈上班,孩子在家是爷爷奶奶带的,来医院是妈妈带,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发烧到39、40度了,问说有没有吃过药?妈妈说没有。那退烧药就给吃下去了。刚吃下去,家里“哎,孩子出门前吃了药了。”那怎么办?本来只是来看发烧,看完就能回去了,现在呢,变成药物过量,走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和家里人交流好。
二、如何向医生提供病史
1、疾病过程回顾
疾病过程的回顾包括——
1)发现疾病的时间;(比如两周前开始咳嗽)
2)家庭类似疾病;(比如发病之前,孩子的姥姥有在咳嗽)
3)主要症状表现;
4)疾病变化趋势;(比如7天前开始咳嗽,到3天前有好转或者3天前开始伴随喘)
2、简单明了记录
疾病记录遵循三个原则——
1)数量化(比如发烧几度)
2)时序性(几天前开始发烧,什么时间用了退烧药)
3、书面化表达(写下来,医生可以更快的了解病情,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治疗)
3、症状变化过程
症状变化过程包含——
1)自然变化
2)有药物干预下的变化
4、叙述症状得当
叙述症状时应当——
1)少用虚词
少用“总”、“老”,比如“孩子总咳”、“老不好”,这就是虚词。
2)多用数据
不用虚词,而应该表述,“孩子咳了几天了”。
有家长跟我说:“我孩子昨天咳3声。”我说您数得真准啊,3声怎么数的。
3)客观叙述
不要盲目夸大病情,这种做法不利于医生对孩子病症的诊断,还会造成医生乱用药、用猛药的后果。
门诊案例2
有的家长把情况说得特别严重:“医生,我家孩子一晚上都在咳,咳起来可严重了,我都担心他是不是如何如何,您快给治好吧,别耽误孩子!”我说:“那住院吧。”家长一听,就说:“呀,其实也没那么严重,还没到那个程度……”我故意这么一激,家长倒是能好好跟我说是什么情况了。
所以,不要向医生渲染情绪,说起来很有感情,但没用。
门诊案例3
还有的家长为了增加医生对孩子的重视也会夸大病情。
一次看门诊,有个家长跑过来:“崔医生,不得了了,快去看看我家孩子吧,都快病危了!”我赶紧跟着跑过去,一看:“孩子呢?孩子在哪儿呢?”家长说:“噢,在门口玩儿呢。”大家说,这样,我们做医生的是会对孩子更重视,还是更不重视了呢?
有那个时间着急,还不如好好把病史写一写。不着急会更快。
5、一般状况变化
一般状况变化包括——
1)吃喝情况;
2)精神状况;
3)睡眠情况:
4)二便排泄情况;
门诊案例4
有家长带孩子就诊,发烧5天,也不爱吃东西。我一问,孩子5天没大便了。家长说:“没怎么吃东西,当然没大便。”不是的,肠道也有分泌物啊。5天没大便,有多少毒素排不出来啊,肠道又再吸收,就反复发烧。给用了开塞露,拉出来很多大便,孩子也好了。
所以,看病时,不要就着发烧说发烧。还有,孩子腹泻,从来不要吃止泻药,因为他要把毒素排出去,你把它止住了,是好事吗?不是。
三、医生该做什么?
1、查询病史
医生询问病史很重要。有的家长一上来就说:“医生你快给看,先看,先弄孩子,治完了再聊。”不是这样的,问清了,就像刚才那个5天没拉大便的孩子,可能连抽血都不用了。
或者有的家长一上来,就要化验,验血、查个微量元素什么的,家长们要知道,这些都是辅助检查,不是不问病史,就给你家孩子做这个。家长们其实不要学太多的医学知识,能跟医生说好病史更重要,提高带孩子看病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查体化验
说到检查身体,重要吗?很重要。但是有没有孩子愿意让医生摸来摸去的呢?没有,尤其是7、8个月到3岁的孩子看病,反抗强烈。那要怎么配合?孩子的行为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温和能够坚持,而且看病前在家就要和孩子互动,平时可以玩医生的游戏,特别是看牙医。现在都有那种儿童玩具,平时玩玩听诊器,我看到有的妈妈带孩子看病的时候,都带着看病的玩具,“宝贝,你看医生要用听诊器给你听一下了,是不是你也有一个呀”。
有家长跟我提意见:“崔医生,您能不能把白大褂脱了呀?孩子看了害怕。”我说:“没问题啊,我穿便装都没问题,但是您家孩子是怕白大褂吗?我脱了白大褂,他就不怕了吗?”不会的,孩子还是会怕,医院本来就不舒服,永远不可能给孩子愉快的感觉,没有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当游乐场。反而是我们穿着白大褂,他对特定服装,对白大褂有所准备,白大褂会给他看病,给他打针;如果我穿便装,护士穿便装,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孩子会更害怕,医院,不知道周边哪个人冷不丁出来给他扎一针,这种担惊受怕的不确定的感觉,会让孩子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还有让医生查体相对顺利的办法。各位有没有带孩子看医生,谁抱了孩子不哭的?没有,孩子该哭是一定会哭的。那怎么办呢?如果是多个人一起去,就妈妈抱着孩子,让医生查完体,孩子还在哭,查完让爸爸抱,这样,换了一个人,让孩子知道,哦,爸爸抱去,医生就不在了,结束了检查完了,给孩子一个信息,这个事结束了。如果孩子哭,先是妈妈抱着检查,然后爸爸抱,爸爸一抱本来不哭了,但是一看医生又来了,检查还没完,孩子接着哭,后来换谁抱都哭。
所以第一个抱的家长一定要坚持到底。
3、确定诊断
4、治疗方案
5、复诊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