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
婴儿疝气,是一种婴儿常见的先天性疾病,腹股沟斜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疝气”,此病多见于男孩,是由于宝贝位于腹股沟及阴囊处的腹膜鞘状突,在出生时还没有完全闭塞,同时腹肌又不够强健而引发。
因此,在宝贝用力哭闹或排便,或是咳嗽时,肠管就会进入没有完全闭塞的鞘状突,在腹股沟或阴囊处形成一个包块。
不过,当宝贝安静下来,平卧或睡着后,疝入的肠管可以逐渐回缩,使包块变小甚至完全恢复。但是,如果疝入的肠管等被卡在腹股沟或阴囊处,不能还纳,腹股沟斜疝可能发生了嵌顿,医院救治,否则宝贝可能发生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小儿疝气的诱因
01
先天性因素
腹股沟疝主要是由鞘状突未关闭所致,脐疝是由于脐环不能及时缩小闭合,早产儿、低体重儿因出生时生长发育不完全所致。
一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不能自愈,脐疝患儿如果年龄在4岁以上或脐环直径为2~3cm,及以上者,应考虑手术。
针对小儿腹股沟疝主要的手术方式是疝囊高位结扎,其中腹腔镜手术优势更明显,而脐疝除了切除疝囊外需要进行缝合修补。
02
后天诱因
(1)小孩有慢性咳嗽、排便费力、长时间的剧烈哭吵等情况存在,使得腹腔内压力异常增加而将脏器挤入鞘状突,导致疝气发生。
(2)腹股沟部的肌肉和腱膜组织薄弱,起屏障作用的力量不够,腹腔内脏器容易进入鞘状突发生疝气。
上述两个诱因,也是后天性疝气发生的原因。女孩疝气发病原因跟男孩差不多,其鞘状突是随子宫圆韧带突出至腹股沟管,应当在胎儿6个月左右就闭了。
小儿疝气的症状
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而发生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
患儿早期除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著不适,家长多因发现患儿腹股沟局部小肿物、阴囊两侧不对称或脐孔处包块而带其就诊。
随着年龄增长,疝囊将不断增大,并可发生嵌顿和绞窄的可能性,甚至引起睾丸或卵巢梗塞、萎缩,故应适时治疗。
小儿疝气的治疗
在孩子出现疝气症状后,需要马上进行治疗。若患儿脐疝较小,一般可在2岁前自然痊愈,只需在患儿脐疝处贴胶布或缠绕弹性腹带来治疗;但若脐疝较大,患儿2岁后仍未痊愈,则需要通过手术手段,开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一般针对直径小于1.5cm的较小的脐疝,这些脐疝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小儿疝气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孩子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手术治疗:
若患儿已满2岁但小儿疝气尚未痊愈,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通过以上手段均能有效治疗小儿疝气。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咨询医生意见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疝气护理知识
1、疝气患者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2、疝气患者应注意休息,坠下时,用手轻轻将疝气推回腹腔。
3、通常女宝脐疝发病率要低于男宝,但是自愈率却不高,一岁以后应咨询专科医生并及时治疗。
4、患有腹股沟疝气的男宝宝也很少自愈,同样应该在一岁后遵医嘱治疗,以避免影响外生殖器发育。
5、患有疝气的宝宝一般都有一定程度的先天虚寒体质,饮食喂养方面需要尽量减少寒凉事物的摄入。
6、在使用脐疝带的时候要注意松紧,避免过紧造成继发性腹股沟疝气等。
7、月子里的宝宝疝气比例逐年增加,与现代家庭普遍给初生婴儿过度喂养有很大关系。大量过量乳食造成肠胃张力过大,新生儿腹腔膜比较薄,从而破损形成了疝气。所以严格控制奶量,防止过度喂养是避免疝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小儿疝气的预防
疝气给孩子的正常发育和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疝气严重时要通过开刀手术治疗,对患儿身体伤害极大。为了避免孩子遭受疾病困扰,家长应做好小儿脐疝的预防工作:
1、家长应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看看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存在肿囊或时隐时现的块物,遇有疑问及时请教医生。
2、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腹部受凉导致生病,常常将孩子的腹部裹起来,但要注意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学站立或长时间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
3、要注意安排好孩子的饮食,多让孩子吃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
4、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早晚温差变化,按需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孩子感冒着凉。孩子感冒咳嗽后,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同时要避免孩子大声啼哭,防止剧烈咳嗽或啼哭导致腹压升高,引发疝气。
5、若孩子曾患疝气但已治愈,在治疗之后,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复发,在运动和饮食方面都要注意,根据医生的嘱咐做好防护。
警惕孩子无故反复哭闹。若孩子常不明缘由哭闹不止,家长需警惕小儿疝气的发生,医院就诊。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