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细胞降低伴发热久不退,警惕这种病

白癜风的最初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作者:徐奕胜单位:赣医院

案例经过

某日在镜检一位患儿(女,1岁,临床诊断:发热查因)血涂片时,发现白细胞数减低,部分粒细胞颗粒稍粗,可见空泡变性,血涂片报告如图1所示。

图1

发热,儿童,白细胞数减低,心中大有疑问。查看该患儿血常规结果如图2所示,WBC3.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19.2%,淋巴细胞比率76.9%,单核细胞比率3.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1%,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8%,RBC3.31×10^12/L,HGB82g/L,MCV79.4fL,PLT80×10^9/L。

图2

除了白细胞降低之外,红细胞和血小板也降低,第一印象顿感不妙,会是它吗?如果是,我们必须了解到患儿更多的相关结果。

血沉(ESR):正常,如图3。

图3

风湿三项(ASO、RF、CRP):正常,如图4。

图4

生化结果:ALTU/L,ASTU/L,LDHU/L,TBIL55.9umol/L,DBIL47.2umol/L,TP49.0g/L,ALB30.9g/L,ALPIU/L,GGTU/L,TBA.78umol/L,IgA0.38g/L,IgG4.25g/L,铁蛋白(Fer)ng/ml(危急值),如图5、6。

图5图6

血脂结果如图7,TG4.15mmol/L。

图7

尿常规:干化学BIL+1、URO+1、白细胞+3、维生素C+2,如图8。

图8

传染病8项(乙肝两对半、HCV、HIV、TP):正常,如图9。

图9

凝血五项(PT、APTT、TT、Fbg、D-D二聚体):Fbg0.92g/L(危急值),D-D二聚体4.42ug/ml,如图10。

图10

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正常,如图11。

图11

呼吸道病毒7项:正常,如图12。

图12

有经验的老师看完上述结果,尤其是铁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是危急值,加上高甘油三酯,相信早已心中有数,但需要确定的话,我们还需要再看看骨髓细胞学报告。

不久,患儿骨髓标本送检至检验科,对其染色镜检,可见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噬血细胞,如图13。

图13

骨髓报告如图14、15,考虑HPS早期形态学骨髓象。

图14

图15

骨髓细胞学报告已确定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一般而言,出现HPS的患儿发热天数会较多,此患儿是不是同样的发热久不退呢?

查阅病历发现,患儿因「发热10天」入院,最高体温39.3℃,热峰2~3个/日,无寒战、抽搐,偶有咳嗽,无鼻塞、流涕,无气喘、气促,无呕吐、腹泻。曾在外院就诊,发热症状未见改善,遂转诊至我院就诊。

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尚可,营养不良,面色稍苍白。枕后及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较大约0.8×0.8cm大小淋巴结,无触痛,活动度可。腹平软,肝肋下3cm,脾左肋下2cm。

总结患儿病史:女,1岁,急性病程,现患儿发热第10天,大于7天,体温大于38.5℃,查体示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查血常规示三系下降,铁蛋白ng/ml。目前不排除「噬血细胞综合征」,需完善骨髓穿刺检查等检查。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于年最早报道,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引起免疫紊乱,进而导致活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以及组织器官非可控性高炎性反应的一组综合征。

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诊断标准(HLH-)符合以下两条的其中一条即可诊断为HLH:

(1)分子诊断符合HLH:在目前已知的HLH相关致病基因,如PRF1、unc13D、STX11、STXBP2、Rab27a、LYST、SH2D1A、BIRC4、ITK、AP3β1、MAGT1、CD27等发现病理性突变。

(2)符合以下8条指标中的5条:

①发热:体温>38.5℃,持续7d;

②脾大;

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9/L,中性粒细胞1.0×10^9/L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

④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三酰甘油3mmol/L或高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

⑤在骨髓、脾脏、肝脏或淋巴结里找到噬血细胞;

⑥血清铁蛋白升高:铁蛋白≧μg/L;

⑦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如;

⑧sCD25升高。

关于HLH-诊断标准的补充说明:无论在儿童还是成人患者,HLH-诊断指南都是目前临床诊断HLH应该遵循的原则。新的检测手段将在HLH诊断中发挥作用。

结论

结合实验室结果(外周血三系降低、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可见噬血细胞、铁蛋白显著升高),加上患儿临床症状(发热10天,体温大于38.5℃,持续10天,肝脾大),诊断HPS成立。

后续追踪

临床积极进行丙种球蛋白、甲强龙免疫调控等措施,半月后复查骨髓细胞学,未见吞噬白细胞的噬血细胞,却可见吞噬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吞噬现象。

特别说明:我们一般认为的噬血细胞是指吞噬有核的细胞,而吞噬血小板和红细胞我们只认为是吞噬现象。由于各个实验室或有不同标准和看法观点,在此仅供参考。

案例分析

(1)患儿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自己疑惑的是,既然患儿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何效果会比较慢呢?

查阅资料可知,部分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染色体缺陷有关,属于原发性(家族性);非遗传性HPS常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近年来,HPS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每30万出生婴儿中约有1~个,且有地域差异。

半数以上的继发性HPS与恶性肿瘤相关(52%),感染次之(34%),免疫紊乱和原发性HPS分别占8%和6%。HPS可以表现为某一因素触发,但随着疾病进展,其他因素叠加可加重病情恶化。

由于恶性肿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见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最常见,但我们血涂片及骨髓细胞并未发现,故可排除,综合分析考虑患儿或为感染因素诱发,且病情拖延时间较长,导致的难以治愈。

(2)对于本案例患儿,淋巴细胞比率升高,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的症状,很容易误导形态人员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方向考虑,但我们在镜检时仅可见2个异型淋巴细胞,当时便排除IM可能性,且患儿临床症状也无咽峡炎。

可随着后期追踪发现,隔几日后患儿EB-DNA为1.91×10E7,参考值<10E3,即EB-DNA阳性结果。

结合继发性HPS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EBV,HBV,CMV),自身免疫性疾病(SLE),MDS,肿瘤等,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EBV),故本案例,符合EB-DNA导致的HPS。

(3)儿童发热时间长伴随外周血三系或两系降低,同时铁蛋白升高显著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高甘油三酯,需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患儿及临床争取最佳的诊疗时间。

总结

该案例由我们从血涂片出发,结合患儿发热、三系降低,怀疑噬血细胞综合征,再查询患儿相关结果,进一步高度怀疑HPS可能性,最后结合骨髓细胞学报告及临床病例特征,最终确定了HPS。

多一点思考,多一种猜想与验证,即便是看似平凡无奇的工作也可以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国专家联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杂志,,98(2):91-95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fufashao.com/fsbf/10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