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常州一院儿科团队在视窗上
开设“i-宝贝”专栏
普及儿童疾病的防治理念
本周特邀王永清主任医师
为家长们支招
如何让孩子健康度过春季
春季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昼夜温差大。由于气温变暖,病毒、细菌相对活跃,而天气忽冷忽热,对免疫功能较弱的幼儿来说,很容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而患病。其中,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
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中国、美国、日本及世界卫生组织均以肛温≥38℃来界定。
(不同部位测得体温与核心温度的差距)
体温有个体差异,如有约10%的2岁以下孩子,日最高温度>38.2℃;而在同一个体,也有体温差异,如孩子的体温每日波动达1.0-1.3℃,即使在发热时,依然会呈现凌晨2-6时最低,下午5-7时最高的日节律现象。
儿童发热,多数情况下与轻症、自限性病毒感染有关,仅少数是可能有生命之虞的重症感染。有数据显示,发热有助于病毒感染后更快地康复,当然期间会引发孩子的不适感。当体温>41.5℃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敏感;但可能得益于体温调节中枢及内源性抗热物质的保护性机制,事实上>41℃的情形相当罕见。
发热度数越高,疾病越严重?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机体对致热原的正常生理反应。很多人认为发热度数越高,疾病越严重,这种观念是错的。
一般认为: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5℃为高热,40.5℃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新生儿体温过低需引起重视)。
我国年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循证指南》指出:<3月龄≥38℃和3-6月龄≥39℃者,均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因此,孩子疾病的轻重缓急,医生不仅会根据热度高低,还会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判断。
退热是指体温恢复正常?发热后的不良事件与潜在疾病而非体温上升有关,退热的潜在益处在于可以缓解孩子的不适感、减少不显性失水进而防止脱水(婴儿更要引起注意)以及减少由于发热而引起的消耗过多。
由于儿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专家共识指出,3月龄以上的孩子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药物。不到3月龄的宝宝退热剂治疗缺乏广泛证据,所以推荐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热。
再次强调:处理孩子发热的首要目标是改善孩子身体的舒适度,而不应单一纠结于让孩子体温正常。
孩子医院?对家长而言,当感觉孩子与平时的表现有些不一样的时候,就医院,比如孩子过度兴奋或精神萎靡。因为,多数孩子能轻松耐受低至中度发热,即使出现不正常的表现也是轻微和不易察觉的。
★3月龄以上的孩子,如果出现精神如常或略兴奋、手脚温热甚至有汗、耳朵屁股不烫、皮肤无花纹或发灰、能吃喝并有尿、爱玩耍、哭闹时能被安抚等情况,可以居家密切观察,若24小时后仍发热建议送医。
★不到3月龄的宝宝,只要发热就要送医,如发热伴有认知障碍/残疾、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体温偏低时,医院就诊。
家长能做些什么?
1准确测量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与流经该处的血流有关,仅能大致反映身体的深部温度。目前被认可最接近深部体温的是肛温,不要用手或额头去估摸孩子的体温。也不必在短时间内频繁测量体温,尤其是肛温。
直肠测温虽然适用于婴幼儿,结果准确,但出于安全性和耐受性的考虑,新生儿测体温还是建议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1个月至5岁儿童可以采用腋下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化学标点(相变)测温(额贴)方法不可靠,不主张采用。
2细致判断孩子的状况对3月龄以上发育正常的孩子而言,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不完全相关,孩子的表现及家长自己的直觉才是更重要的。
3适当的周围环境冬季室温维持在14-20℃、夏天室温维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45%-65%时,孩子会感觉舒适。
与较大儿童和成人相比,婴儿缺乏高效的散热机制。若环境温度偏高,则易引发散热障碍,如同时伴有明显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肥胖、过度穿着等,会加剧散热障碍,对散热不利。
相反,若环境温度偏低,在寒冷的压力下,流经人体皮肤的血流减少,导致体表温度降低,热量保留到身体深部,这对机体重要脏器生理机能的保护及正常运行有保护作用,但对发热儿童的散热不利。
4药物与非药物退热建议选择目前被各国指南广泛推荐的退热药物,如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很多高质量研究提示这两种药物疗效没有差异,可常规用于儿童退热,且不良反应风险低。至于两者的区别,部分研究认为:应用对乙酰氨基酚体温下降速度在口服后0.5h比布洛芬更明显,且对乙酰氨基酚适用范围更广。退热药首选途径为口服给药,在呕吐剧烈等不能口服情况时可予肛门栓剂;不推荐两药交替或联合用药(包括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但退热药并不总能把体温降至正常、也不能预防发热引起的惊厥。
对于使用安乃近、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等药物来退热,目前大多数国际指南均不推荐。退热药物的使用需注意发热相关的不良事件,如脱水会加重退热药(如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故孩子口服退热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
另一大类退热法即物理退热方法,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非药物退热及中医推拿、按摩等。
物理退热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加蒸发、对流等加快机体散热,可以短时退热,但易反弹。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如使用退热药,只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药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药。
下表可供家长参考
英美等国有关儿童物理退热的推荐()
表中缩写
AAP美国儿科学会
NICE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研究中心
AFSSAPS法国健康产品安全局
CPS加拿大儿科学会
中国循证指南对儿童退热推荐意见()
?不推荐温水擦浴作为发热的治疗措施
?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不建议发热儿童穿着过少或过多
?建议使用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作为对伴有不适的发热儿童的退热药
?不建议将发热儿童体温退至正常作为使用退热药的唯一目的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文字
庞高峰、王永清
图片
宣传科
专业审核
王永清
编辑
冯凯
责任编辑
刘华联
邮箱
czyy
.白癜风怎么能治疗脸部白癜风能根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