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体温多少算正常?他们的体温有规律吗?有些宝宝的日常体温偏高怎么回事?宝宝的体温受季节影响吗?护理发烧的宝宝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来看看关于宝宝体温的那些关键问题吧!
宝宝体温多少算正常?
宝宝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37℃,口腔体温平均是37℃,直肠体温比口腔体温会高0.5℃~1℃。但这些数字并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正常体温,每天的体温都可能波动,这些都属正常。
宝宝的体温有规律吗?宝宝的体温受季节影响吗?
一般来讲,宝宝在下午和晚上的体温会比上午高0.3℃~0.5℃。另外,宝宝在夏季的体温会略高一些,比其他季节的体温大约会高出0.3℃~0.5℃。要了解宝宝的平均体温,妈妈要想办法掌握他的正常体温:等宝宝状态好的时候,在他一早醒来时测量体温,将体温记录下来;傍晚在宝宝情绪平静时再测一遍,记录体温。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就会得到宝宝的平均体温。
如何给宝宝正确测量体温?
相对准确、稳定的测量体温是测腋温。额温、耳温、口温以及肛温(直肠)也可作为体温测量的方式,但由于额头暴露在外,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耳温也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而且耳道内或中耳的炎症都可以使耳部局部温度升高,但反映的却不是全身温度;另外,口温和肛温的测量方式不适用于宝宝,因此测量腋下温度比较安全可靠。
测量的时候要尽量让宝宝安静下来,抱着宝宝坐在你的腿上或其他平稳的地方,将温度计甩到35℃以下,轻轻将有水银球的一端放在宝宝腋下中央,你可以环抱着宝宝以帮助他合紧手臂。至少等3分钟后,才能测量出精准的腋下体温。
日常生活中,宝宝的体温偏高怎么回事?
临床中确实有些宝宝的腋温在37℃以上,但经反复检查未发现有任何疾病。家长要检查下宝宝是否穿得太多或被裹得太严,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宝宝体温偏高。
但如果发现宝宝腋温连续在37℃以上,或监测实时体温高于日常记录中的平均体温,家长还是应该引起重视。有一些疾病表现就是长期低热,比如结核、泌尿系感染、慢性炎症、免疫系统疾病,所以如发现宝宝存在持续低热,医院,完成相关检查,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
遇到宝宝发烧,第一时间要怎样应对?
发热宝宝护理的最关键点就是退热。
退热的方法有两种:一类是药物退热,即让宝宝服用退热剂以退烧;另一类是物理降温,比如洗澡、酒精擦浴、冷敷等。
体温在38℃以下:我们一般不建议过于积极地给予降温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有时体温即会下降。
体温达到或超过38.5℃:建议给予退热处理,最主要、最确切、最直接的方式即给予退热剂如泰诺林、美林等药物,辅以物理降温方法。
体温如超过38℃,但不到38.5℃:要看宝宝自身的情况。如宝宝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发现体温升高迅速(每次发热时,体温变化情况因病原体不同可能热型会不同),即使当时体温还不到38.5℃,也要给宝宝服用退热剂。
给宝宝吃退烧药后,护理方面有哪些要注意的?
服用退热剂后要注意两点:一要给宝宝大量喝水,二不要给宝宝多穿多盖。
宝宝发热时体内代谢旺盛,大量水分消耗,同时由于喉咙痛或烦躁,宝宝不愿喝水,导致水分摄入不足,两者综合致宝宝体内水分减少。而退热药退热,需体内水分参与,如体内水分不足,即使服用了药物,也会阻碍体温下降或降温缓慢。所以,如想在服用退热药后让宝宝体温理想下降,应保证给宝宝喝足够多的水。但如遇夜间发热,正在睡觉的宝宝很难配合喝水,这时需要家长强迫宝宝喝水。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不要给发热的宝宝多穿多盖。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发烧怕冷,就给宝宝添加衣服或觉得应该多盖被子让宝宝发汗,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宝宝与成人不同,汗腺发育不足,靠体表散热是宝宝散热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在发热时给宝宝捂得太严实,就会导致降温不理想,更严重者还会让体温升高。其实,只须让宝宝和平时穿、盖一样多就可以了。
物理降温适合宝宝吗?怎样操作容易让宝宝接受?
物理降温的方法推荐洗澡,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被宝宝接受,家长也容易操作,而且降温效果也比较理想。可用于退热剂降温不理想或体温降后很快升高,但又不到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等情况,此时可辅以洗澡的降温方式。洗澡的房间要保持适当的温暖,水温保持平时洗澡的温度就可以。泡澡可持续20分钟左右,体温一般或下降1℃~2℃,浴后要及时给宝宝擦干头发和身子,防止受凉。这种方法与传统观念有悖,但确是一种值得推荐、易操作的降温方法,值得家长学习。
酒精擦浴,虽然也能很好地降温,但使用这种退热方法后会造成宝宝身体严重不适并哭闹,令家长不知所措,因此不推荐给家长使用。通常,在医院医生和护士会使用酒精擦浴的方法,并能获得比较理想的降温效果。
冰贴冷敷是家庭常用的一种辅助降温方法,可以使用,但降温效果不大。
宝宝发烧到什么程度需要立即去就医?
如果遇到宝宝夜里发烧,在采取了以上推荐的那些退热措施之后,烧退了,宝宝看起来也精神多了,就可以等到第二天门诊开门后再去。
但是对于不到3个月的婴儿,高烧已至38℃以上,只要看上去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脸色苍白,出现持续呕吐、不吃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医院。
另外,对于其他年龄的宝宝,如果服用退烧药后没有改观,精神不好、昏昏欲睡,更或者发烧时还伴有明显的耳朵疼、严重咳嗽、嗓子疼或小便疼痛等症状,就要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
总之,医院取决于宝宝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仅仅是体温。
看邓嫣看海妈妈谈“换季时宝宝需要注意的那些事”
0-3岁是宝宝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心理上、身体上的健康需要精心的照顾,想要顺利度过冬春季节转换这个阶段,预防生病是关键。
总结了点小经验跟妈妈们分享一下吧
1、户外活动。孩子要健康,户外活动不能少。秋冬季节转换时,温度渐渐降低,这时宝宝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相对减少但不能没有户外活动。只要做好宝宝的保暖,带宝宝适应一下冷空气,对心肺功能发育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增强他们身体的抵抗力。而冬春转换季节时,因为在秋冬季宝宝很好的进行了户外活动,对冷空气及温度的变化有所适应,那么冬春转换时温度的变化对宝宝来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力。
2、衣物增减。“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刚刚经历了一个冬天,人体的毛孔正从闭锁的状态逐渐“苏醒”过来,尽管春意渐浓,这时候毛孔呈张开状态。尽管不是很冷,可春风一吹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急着给宝宝减衣服,格外要注意头、颈、腹、背、脚等部位的保暖。
3、合理饮食。0~3岁孩子是肠道脆弱期,关键期,在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成熟以前,难免都会有些肠道问题。尤其是换季的时候,各种不适应引起的肚胀、便秘、食欲不振等直接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这个季节的饮食要格外注意。建议在冬春转换时节适当多吃些白萝卜、百合、青椒、西红柿、卷心菜、油菜、芹菜、柑橘、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也可以在日常食用奶粉及辅食时搭配益生菌一起食用。补充活性益生菌,促进宝宝营养吸收,从根本上预防肠道问题保护肠道的健康。肠道健康了,消化好吸收好,宝宝的身体自然健康。专业的益生菌育儿品牌妈咪爱,最近要推出妈咪爱活性益生菌粉奶粉伴侣了,这食品级的益生菌对促进宝宝营养吸收、预防肠道病症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要记住:“要使小儿安,需带三分饥与寒”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造成胃肠道机能的损害。春季还需多喝水,还可以适当喝米汤、绿豆汤等。
4、卫生方面。天气暖和了,户外活动不可少,要注意个人卫生,外出回来必须要冼手,并且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在外面不要随意抚摸流浪猫狗等动物。饮食卫生也是个大问题,不要举着食物边走边吃,不吃垃圾零食,不随意吃街边的小吃,不过度吃喝冷饮等,家里有宠物的告诫孩子不要自己一边吃东西一边喂宠物。
5、其它: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哪怕是冬天也要保证每天半小时的开窗户换气。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室内温度变化大,将增加宝宝患感冒的机会。家里有人感冒立即隔离,不准病人与宝宝直接接触,特别不能面对面坐着,更不能同床睡觉。不要去人流过于集中、通风换气条件不好的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