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豆苗妈妈前几天和一个宝妈聊天的时候,说到了她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她说她家孩子每天回到家里,都会和自己的玩具说话。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必须把之前爸爸给她买的布娃娃放到床上,甚至给布娃娃盖整齐,并且对娃娃说晚安。有些时候爸爸妈妈给孩子洗澡,孩子也会乖巧的对妈妈说“我们也要给熊熊洗澡”。除了孩子口中的名叫熊熊的布娃娃,孩子将家里面所有的玩具都起了名字,并且绝对不会将他们的名字叫错。回到家里面第一句说的绝对是“小军快点过来”,而她所说的小军就是一辆军工类玩具汽车。当然,除了这些怪异行为之外,孩子走到大街上,如果突然将草坪踩到,她还有可能对草说“对不起”这句话。不知道大家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之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确实和周围的一群宝宝聊天,她们都表示自家孩子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行为。好像在她们的眼中和自己相处的玩具都有生命,所以,每天也会和玩具相处陪他们聊天。当然,还有一部分宝妈认为孩子出现这样的症状,其实就是因为有恋物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并不像我们所想的这样简单。01孩子和玩具睡觉,真的是“恋物”吗?孩子和玩具睡觉,并且把玩具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会给玩具盖被子怕他感冒。有一些孩子在睡觉的时候,必须要抱妈妈给自己买的小毯子或者其他的东西,难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就是恋物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示,这或许是孩子进入了“泛灵阶段”。在孩子三岁以后,他们的意识比父母所想的更为自由,他们在三岁之前一直处于从父母这里得知知识的状态。所以,等到三岁以后因为大脑各个方面的系统逐渐联合起来,这时候就会有自己去思考、分析的能力。自然而然他们也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甚至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或许在父母看来有一些痴傻,但是绝对不是所谓的恋物。02什么是“泛灵阶段”?心理学家对于泛灵阶段有一定的界定,他们认为幼儿在某一阶段会出现一种所谓的泛灵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会对自己周围的所有事物进行一定的划分,并且把他们当做是和自己同等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之中,在孩子心目当中所谓的实物会有一定的生命,就像是我们正常人一样。1)认为万物都有生命确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外界事物并不像父母所想的这样了解的较为深刻,在和其他事物相处的时候,或许也会通过空间的想象,以及创造力的发挥感知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这时候孩子必然会认为万物都有生命,而自己也是其中之一。2)对物质较为依恋试想一下,如果把周围的事物都当做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必然而然也会和他们做朋友。对于一些较为孤僻的孩子来说,可能和这些玩具相处更让他们舒适,这时候对于物质的依恋程度也比父母要多。03“泛灵”心理对于孩子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一些家长就在疑惑:如果自家孩子出现这样的情绪,是不是表示他心理不正常?毕竟一个玩具怎么能称之为是有生命的吗?实际上家长这样的错误观念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也应该明白所谓的泛灵心理对于孩子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而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特别是处于泛灵阶段的孩子,他们也会表现出来以下三种特点:①对物质有较高的爱意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对物质较为依赖的孩子总是会被认为他们身上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比如孤独症、自闭症。确实这些病症的孩子,他们对于物质的依赖比父母的依赖更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泛灵阶段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这样的状况是较为正常的。因为他们处于这种阶段,对于“万物皆有生命”的感知较为明显,这时候自然而然也会把物质当作使自己的朋友也会对他们有较高的爱意。②锻炼了交流沟通的能力一些父母就会发现孩子某一阶段不太愿意和父母说话却会和玩具交流,甚至有一部分父母还会因此吃醋。实际上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走到泛灵阶段是大部分孩子可能经历的,长时间和玩具进行沟通交流也会锻炼孩子本身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孩子把玩具当作是可以听懂自己话的存在,这时候他们还会表现出来较为耐心、有爱心的状态。试想一下,这样的性格形成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任何的影响吗?③形成了较好的性格确实孩子在面对这些物质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同的。或许在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时候,孩子更为暴躁易怒,说一不二。但是在和玩具相处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玩具当作是一个朋友,在对待朋友孩子表现出来的乖巧状态,可能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无法企及的。孩子既然能对这些所谓的事物有一定的敬畏心,同时愿意耐心的和他们说话,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这个过程之中形成较好的性格。04作为父母,在孩子“泛灵心理期”到底应该怎么做?当孩子进入泛灵心理期之后,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对孩子进行打骂训斥,其实就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毕竟这种物质对于他们来说是朋友。如果父母随之将其扔掉,只会让孩子心理受挫甚至将这种恨意转到父母身上。我们在孩子泛灵心理期一定要明白以下4点,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同时不会让父母感到担忧。⑴适当的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还会寻找同龄人进行诉苦,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些时候所表达出来的婴语是父母无法理解的,就算是理解父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和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叽叽喳喳几个小时。但是对于这些没有灵魂的物质来说,他们可以接受孩子的状态,而这样的形式其实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我们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评价,让他们慢慢的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做!⑵教会孩子分辨“现实与虚幻”当然确实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来泛灵阶段的状态让家长感到害怕,因为他们有些时候会因为物质的存在而和爸爸妈妈争吵。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就应该考虑让孩子分辨清楚所谓的现实与虚幻,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表达但是不能纵容孩子对于物质宠溺甚至因此而伤及无辜。只有让孩子明白所谓的现实是怎样的,而这种物质的存在是虚幻的,才会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和物质相处?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说话的艺术,避免伤害的孩子内心的状态,毕竟在他们的心目当中所谓的玩具必然是他们的一个好朋友。⑶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物质”孩子依恋物质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慢慢成长长大之后他们就应该脱离这样的状态。特别是大部分的孩子在三岁左右就有可能去幼儿园,难道孩子去幼儿园,还要将自己所依恋的一些物质带走吗?不管是一个小布娃娃还是其他的汽车模型,孩子过度的依恋物质,可能会对他个人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⑷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其实在泛灵阶段孩子的想象力是较为丰富的,如果细细的去聆听孩子和一些玩具的对话,我们就会发现他把玩具当做自己的朋友,而在和朋友交谈的过程之中,所存在的一些事例也是生活之中发生的。当然除此之外他们的对话也会彰显出来孩子内心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一定要避免将他们突然打断。如果可以的话还需要和孩子进行一定的交流讨论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也会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物质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也都听过万物皆有灵的话语,其实孩子在泛灵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值得父母肯定的,这时候对于孩子性格品质以及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较大。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所会出现的状态并且进行一定的引导,避免过分的训斥让孩子担心受怕。相信长时间如此,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有道德的孩子。#育儿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