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说白伤寒论》的核心是郭老教我们对待外源性疾病的治法,当然这个病是指的我们常见的病。后边讲座也是围绕这几个病和方剂。我们原先编发了小阳以前所写的《孩子发烧怎么办》一部分几个常见病的治法与感悟,目的也是围绕着几个方剂换一个角度学习。我们今天给大家继续发送《孩子发烧怎办》中篇,上篇解决了我们小病自治的一个心态和状态,以及一般感冒及病毒性感冒,今天编发的是心下痞(急性胃炎、宿食发烧、积食)、咽炎、肠胃炎、痢疾的自疗方法。现在已经中秋,肠胃炎痢疾的患者增多起来,希望我们编辑的方子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做为我们学习班学习的辅导资料。
健康小阳9.26
孩子发烧怎么办?(中)
《孩子发烧怎么办》(8)宿食发烧症状及治疗
作者:健康小阳
今天我们介绍宿食发烧,中医学名叫心下痞、食积等。属于张仲景所说的阳明病。伤寒杂病论上对阳明病的论述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学习过中医理论的朋友知道《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的论述和要求是: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泄而不藏。六腑以空为用。所以我们六腑不能实。实了就成为病了。而成人多用调胃承气汤系列,本能医学称为下法。而小孩子则多见有痞气产生,所以多用三黄泻心汤来解决。这种发烧不同于感冒。这种发烧有恶热。因为内部有热,本能反应是要加速机能去除腐败物质。这些食物排出体外,发烧自然退去。大家记住这个病的特征是发热恶热。小孩子睡觉的时候是扬手踯足,感冒的是蜷卧。小孩子的肚子拍的时候有邦邦的气体声。
郭老这样论述:宿食的发烧,不发冷,只是体温升高遥。没有发冷的表现,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剑突以下这儿叫心下,有气痞遥,气痞就是胃或者结肠里有气体。怎么知道有气体钥,一按软的,按压心下这个部位是软的遥,弹一下,听出来里头有气体。有气体是什么声音,比如我们把腮鼓起来弹,张开嘴弹,你听听什么区别,你能在指头上感觉出来,你也能在声音上分别出来!
这就是宿食发烧。宿食发烧用三黄泻心汤。
大家一定要记住症状:身热,不恶寒,或有汗,厌食,心下气痞,按之软,指弹之有气体声大便秘或不大便。
三黄泻心汤
大黄十六克黄芩三十克黄连十五克打
这是成人量,十二至十五岁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七至十一岁用三分之一,三至六岁用四分之一.(健康小阳)
《孩子发烧怎么办》(9)咽炎(扁桃体炎)发烧
咽炎西医说是扁桃体炎,传统中医说是热邪而致的温病,吴鞠通创立了温病学说,而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又有人称为热感冒……说法众多,而郭老的本能论认为这是病毒要以微循环排毒,把血液中病毒排出!用透表汤!多么言简意赅。由此而统一了理论!现在衍生出的麻疹、扁桃腺炎、痄腮……不都是这一个方剂吗,这就叫一方治百病,只要你判断准了这个病是要从微循环排病毒,那就得用透表汤。就得用牡丹皮、连翘、银花……无非是多一味少一味药,这种病只要用抗生素输液,强制退烧,要么埋下将来大病祸根,要么必死无疑,尤其在小孩身上多见。国内输液婴幼儿致死多因此病不当治疗有关。郭老讲到此处动情也老泪纵横,他说要为天下孩子一哭,为天下母亲一哭!孩子年幼无知遭受无辜,而母亲确不可不清醒,医生不可不觉悟!人人知医,小病自治,普及生活常识,任重而道远,时不我待……(健康小阳)
透表排异法,是清乾隆年代由叶天士倡于前、吴鞠通成于后的一种排异法。排异法是根据排异本能所表现的趋势而制定的利导方法。张仲景的发汗排异、解肌排异各适合两个病种的排异趋势,而到清乾隆年代所流行的传染病大不同于汉代,用发汗法治疗多不救。
医学家在长期的痛苦中寻找到透表排异法,到吴鞠通先生《温病条辨》已经成熟。吴鞠通先生在温病初期,主张用辛凉透表法,反对用辛温发汗,这是先生对温病的大感悟、大智慧。
透表排异与发汗排异是同一个目的,而方法用药却大有区别,因为感冒与温病是两个病种,两个病因。不同的病因决定了病理过程的特殊性质,比如流行性感冒的排异趋向体表,由汗腺分泌汗液排除病理物质,非发汗不能痊愈;温病的排异趋势尽管也是体表,但温病是从微循环透出病理物质,所以发汗不能排毒反而丧失体液。
汗出于血,汗多伤津液,使得血液相对粘稠,导致微循环不利,反而造成排毒障碍。所以,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中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病不解,反生他患,应是这个道理。清代以叶、吴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贡献,是中医史上第二次发展,是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创新。这个病也属温病类,是病毒性传染病,症状表现有发热、畏寒、头重、身体疲软、咽疼、红肿、有分泌物,体温在38℃左右。这不同于感冒,不可发汗,宜采取清凉透表凉血法,用“银翘透表汤”(方见麻疹症介绍)。急性咽炎与麻疹相同,不可发汗,因为汗出多则伤体液,导致血液浓度增高,于微循环不利,造成透表排异障碍。
银翘透表汤方:
银花20克、连翘30克、牛蒡子20克(研)、赤芍20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紫草6克。
以上八味用水毫升浸10分钟,煮取毫升,每服毫升,日三服。如下痢,去紫草加黄连10克;如大便干燥,加紫草10克。服药后,喝开水,忌食腥荤、油炸、干燥、硬黏、臭味、不易消化等食品,宜吃流动性食物如米汤、稀粥之类。
银翘透表汤是从吴鞠通“银翘散”变化而成的。银花、连翘、牛蒡子,是解毒透表发疹的首选药。赤芍、升麻、紫草,为活血通血通痹之药,有活血透表利导发疹排毒的功效。在发疹期间最易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是排异障碍所致。要防止并发症发生,惟有利导排异,所以只要不做不利排异的事,便不会有并发症发生。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出现在中国医药市场,当时被认为是救世圣药。患麻疹的孩子一见发烧便用青霉素消炎,有的体温始终降不下来,到第四天即出现“内闭”。“内闭”是中医术语,即体温突然低落,双目闭合,牙关紧闭,意识昏迷,四肢厥冷,此时若仍用青霉素,一个无辜的生命便结束了!由于这样子用药,不知有多少孩子死于非命,但死者却无怨言,因为“盘尼西林”(青霉素)是进口的,已经用过好多了。后来多少年后,医生才知道麻疹不能用青霉素,至于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直到今天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岂止是不可用抗生素,一切对抗性降低体温的药物与办法都是压制排异的!只要压制排异,病毒不能透表外出,必然会内趋入里,使病情逆转。例如,发疹期间体温升高时,用激素和其他化学药退热,或用酒精擦身、冰袋降温……都是破坏排异反应的行为,必定会造成毒气内陷,或引发肺炎、胃炎、肠炎而死,或引发痈肿、败血症,或出现昏厥内闭……种种凶险都会发生。一切的过失,都在于压制排异反应。如今,麻疹这类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除了依据排异本能趋向因势利导之外,还没有第二个方法。
《孩子发烧怎么办》(10)痢疾发烧我们在前几天学习了感冒发烧、宿食(积食)发烧、咽炎(扁桃体炎)发烧,其实不管什么发烧,都是利用身体本能去排异,要么是发汗、要么是呕吐,要么是通大便。掌握住了方法,就能知道怎么用药,方子也可以根据需要而添加。痢疾也是经常见到的一种孩子发烧现象。我们看看郭老在讲座中是怎么辨别痢疾和怎么治疗的
(学生:小孩还会有一种发烧,同时有痢疾,医院,说你这个痢疾一天拉好多次,肯定要脱水,给你输液,上抗生素,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处理?)
郭老:绝对不能止痢疾,吃药就行了。就是治痢疾不拉就好了。他是怕脱水。拉痢疾不会脱水。如果是水泻,排出去的是液体,不断地往外排,止不住。为什么止不住?因为对抗了本能系统的能力,他对抗不了,肠子里有害的东西要排出去,不让他排,他是急着要排出去,所以他排的是非常稀、非常稀的,水一样的粪便。这个时候不是止利,如果不是这种水一样的下利,是属于粪便或者是有肠粘膜,不会脱水。止利是什么意思?是我们帮他排出去,他就止住了。和发烧是一样的,退热你退不了,往外排就不热了,完全是一个道理。下利也是排异反应。我们顺势利导,让他往外排,他就好病了,他不会脱水。我们要是治,不去考虑他脱水,赶紧地给他排异。如果他排出去的是肠粘膜,看着像脓和血一样的东西,或者是带有肠粘膜的粪便。用黄连、黄芩。看他发烧不,如果发烧、发渴,越是这个越好治。
郭老叙述讲解的很清楚,就是要用帮助身体来排异,不能止利。要用白头翁汤。我们再看看《伤寒杂病论》是怎么论述的: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此条“热利”即后世之痢疾。所谓热利即病因为热之意,以热区别于太阴的寒利。热利表现发热、口渴、脉数、下重、腹疼等。“下重”即所谓里急后重,为肛门沉坠之感觉,乃肛门直肠肌痉挛所致。下重在痢疾病中是常见的证状,但在里寒下利病中却极为少,所以用下重作热利的一个病性特征。本条热利赅括多种细菌性痢疾,皆白头翁汤所主治范围。
下利欲饮水者”是下利而渴的同义语,渴是里热的表现。举欲饮水以说明热利,太阴病篇有“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之文,所以下利病,渴与不渴是有热无热的证状根据,即是病性的根据之一。凡热利皆可以白头翁汤主治,不必非下重
我们一起来看看白头翁汤的构成。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十克、黄连二十克、黄芩三十克、黄柏三十克、
白芍三十克、茯苓四十克、泽泻三十克、甘草十五克
以上八味用水毫升浸10分钟,煮取毫升,每服毫升,日三服。
痢疾引起发烧,肛门肿胀下坠,有渴的现象。这个病要与太阴病的寒痢有所区别。也要与因为饮食不当上吐下泻的肠胃炎有所区别。小阳会制作表格来给大家学习以区分。今天就到此。小阳祝大家51劳动节快乐,安康吉祥!(健康小阳)
《孩子发烧怎么办》(11)急性肠胃炎发烧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肠炎。昨天我们学习的是痢疾,痢疾是因为肠里有热,多种细菌性痢疾。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往大便排异的时候会有血脓及肠粘膜,也会产生里急后重下坠的感觉。我们今天学习肠胃炎。就是我们常见的因为饮食不健康而出现的上吐下泻,有些会发烧,有些会发渴。郭老在多次讲座中讲了肠胃炎及痢疾的治疗。每次讲的方子也都不一样。白头翁的方子也不是伤寒杂病论上的原方。肠炎的方子也根据不同情况出现了三个方子,我们也集中进行了收录。我们先看郭老在不同讲座中对肠炎的症状描述综合如下:
一、肠炎的症状
呕吐下利,发烧发渴,大便一天七八次,十来次,拉稀水,肚子疼(腹疼)、身疼或者浑身发酸没劲、渴。
二、生命本能医学辩证
大便一天七八次,十来次,拉稀,肚子疼,发烧,发渴,记住这个发渴。这个要发汗。所以叫葛根芩连汤,一排异就好。因为它每天五六次大便,六七次大便,所以用不着加大黄。黄连黄芩,
吃了以后排便就好。把肚子里面有害的粪便排完了,就好病。肚子疼。芍药甘草是治肚子疼的。就这么简单。如果发烧,也可以发烧,体温不太高,37度多,38度。
三、治疗方剂
方子一:黄芩黄连汤方
黄芩36克,黄连30克,白芍30,甘草15克。分两次服。
方子二:葛根芩连汤方
(如果再高,发渴,葛根芩连汤,就是黄芩黄连汤加葛根)
葛根50克,黄芩36克,黄连30克,白芍36克,甘草15克。分两次服
葛根芩连汤。葛根是解肌的,排异的。黄芩黄连也是排异的,芍药甘草是止疼的。这一个是治痢疾的。痢疾要比肠炎重。一天几十次,也可以有脓,也可以有血。
以上两个方子来自于郭生白《说白伤寒论》20讲
方子三:急性肠胃炎——芩连葛根汤
川黄连25克、黄芩30克、秦皮30克、
白芍30克、甘草15克、葛根4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
(呕吐加半夏20克、生姜15克。)
呕吐下利不渴不发热,不用此方。
此方来自于《孩子发烧怎么办》讲座。
(此方为2方基础上又加了秦皮30g茯苓30g泽泻30g)
我们不管选用哪个方剂,关键是要清楚我们身体是要排异的,要帮助身体本能,不能止泻。肠子里的有害粪便排除了,身体的排异功能也就结束了。方子有三个,如何选择,要看病情与智慧。郭老在第三个方子中特意交代,就是不发渴发烧不用第三个方子。说明第三个方子也是个大方。从肠炎的程度和组方来看,虽然名字大同小异。第一个方子叫黄芩黄连汤方;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了葛根,名字就变成了葛根芩连汤方了,在后来讲到孩子发烧怎么办的时候,加了秦皮、茯苓、泽泻,名字叫芩连葛根汤。三个方子的选择只是根据肠炎的轻重或个体不同的特殊性来选择。
我们会在继续的学习中来分析热痢、肠炎、寒痢的区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西医的疗法一般是氟哌酸止泻或是抗生素输液,学习了本能论中医,你还会伤害自己的本能吗?
今天是假期最后一天,大家要轻松奥,要注意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别胡吃海喝,可别得了节日病奥!(健康小阳)
《孩子发烧怎么办》(12)----寒痢
寒痢是属于太阴病,下利清谷,身体功能不足,所以引起没有能力消化和对身体系统的控制。这个病不发烧,身体也没有能力发烧。但是因为这两天我们学习到了痢疾发烧和肠胃炎发烧,我们就学习一下这个太阴病及治疗方向。
首先这个病,一般孩子是不会得这个病的,除非孩子被耽误治疗或是过度治疗、错误治疗才会有这个病的发生。一般老年人多见。
我们看看《伤寒六经求真》是怎么论述的
下利腹满胀,身体疼者,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
寒痢属于太阴病,则无热,手足冷,不渴,自下利,脉象沉细无力,表现着胃肠虚寒。
太阴与阳明共同点:皆有腹满、腹疼,阳明为不大便燥屎硬结而满疼,病为热实;太阴为自下利腹满时疼,病为虚寒。太阴与阳明皆不能食,阳明为燥屎梗阻而不能食,太阴则是胃气虚寒而食不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太阴为病,脉弱”,等等。在这些证状中包含着伤寒病因,功能衰退代谢减低的阴性病理。
所以据阳虚里寒的趋势而用助阳温里法,以附子增进循环功能而助阳,以干姜温里而止利,相辅相成而建回阳止利之功。阳回利止,正邪矛盾关系即起了根本的变化,所谓正气盛则邪气衰。
太阴病的成因有三:一是其人胃气素虚,感伤寒而发太阴病,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二是由阳性病误下伤害胃气而转化太阴,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疼。”再如“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又如“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下利不止,水浆不下。”三是由少阴病伤阳而合并太阴,如“少阴病脉沉微细,但欲卧……至五六日自利。”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此条亦是太阴病的辩证指标之一。太阴病以自下利为主证,但下利一证寒热皆有。如葛根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大承气汤证等皆有下利,但因为它们是阳性病理过程,由于功能亢进代谢增高,加之对水分丧失较多,造成组织缺水,所以产生渴感,所以仲景有“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的条文。太阴病的下利,由于是功能衰弱代谢减低的阴性过程,所以虽下利而不渴。以渴与不渴作为下利的阴阳性质是有病理根据的辩证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辨下利的阴阳病性,除脉象与渴不渴之外,尚有暴注下迫之势,水液浑浊之质,发热恶寒之病情,腹满胀大形态皆属于热。阴性下利除不渴之外,尚有脉象沉微细弱,澄澈清冷与无热肢寒等皆属于寒。
通脉四逆汤方:附子(大者)1枚(生用)、干姜42克、甘草28克。以上三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渣,分温再服,脉出者愈。
临证须以脉证的综合反映判断病的阴阳性质。本文中“以其脏有寒”以下十四字是后人所加注语,既指出属太阴,自有太阴的治法,何必又说宜四逆辈这类含混文字。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记住寒痢是对应阳明病的热痢的。寒痢没有发烧,有腹疼肚疼,内里没热所以不渴,功能衰退故有脉沉微细。所以首选药物是增加心脏及循环功能的附子和温里止利的干姜。趋势不是顺势利导排异,而是帮助身体自主调节。选用通脉四逆汤。(健康小阳)
健康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