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控制白癜风发展 http://m.39.net/pf/a_7640572.html
插图:番石榴,微温。
鉴于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发烧,本节重点谈小孩发烧。
如今,谁家小孩有个内伤外感,发烧头痛的,医院吊针水退烧。长此以往,搞得小孩身体质越来越差,给人感觉要么就是面色不华、阳气不足、过于安静;要么就是阴虚木燥、鼻梁青色,过于好动、坐不住。
值得庆幸的是,在潘冠通的影响下,周围越来越多的小孩有个发烧头痛的,医院吊针水,而是采用药食同源之品调理。以前用西药退热,现在用中药,前后有对比的小孩,大家都觉得用中药调理的小孩体质越来越好。
小孩子发烧,调理起来其实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因小孩子所生的病要比大人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复杂,通常用药也不用很多味。我经常见过所谓的老中医给小孩子开药方动不动就是十二、三味以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医。其目的不外呼是:有的喜欢开多几味药,好相应的收多点费用,或者是因为本身确实没有掌握系统的中医原理所导致。只是知道哪些中药能治某病,便把知道的药材尽量多加上去。潘冠通曾见过有中医生治失疗失眠,就把常用于治疗失眠的二十多味中药都用上,哪有医理可言。
小孩子生病用药还是越简单越好,需调整药方时,目的性越强,用药越准确。
小孩子发烧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中气虚
中气寄于脾胃、小肠间。中气虚弱,则精神疲乏,食欲差,甚者腹涨腹泻;中虚则相火(心包经相火与胆经相火)不降,外泄,故发热。治疗以补中气为主。
(2)食积
饮食不当,胃主受纳,脾主磨化。胃实盛而脾虚弱,能食而不能消化,不能消化又导致不能食,终致脾胃虚弱蓄积食物。治疗用药以消食为主,伤津的则养胃阴,食消则热退。
(3)外感风寒
伤寒感冒指的是病在荣卫即外感病。外感发烧主要有二种情况,其一,因寒伤荣血而卫病,卫气收敛,毛孔关闭,引致热气无法从皮肤毛孔排出故发烧,此是麻黄汤证。其二,风伤卫而营病,毛孔打开,本来应深藏在内的君火、相火外泄而引致发热,此是桂枝汤证。其它诸如普通感冒也会导致发烧。病毒引起的感冒一般痊愈的时间比风寒感冒要长,与患者个体的抵抗力也有关系。
至于所谓调节体温中枢失控所导致的发烧,潘冠通对这个体温中枢,说实在还不理解,不便评价。但是外感,用中药来治疗,胜过西药,标本兼治,无副作用。
(4)春温
《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里的精字,好多人理解为“精液”的精,这是错的。又联系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精字可理解为“阳”,意思就是冬天要养好阴液,阴足才能藏得住更多的阳气。否则,冬天水主令,水旺,暂时还能封藏住阳气。一到春天,木气主令,水生木,子气旺,则母气弱。木性升发条达,水弱则封藏不住阳气,阳气外泄而为春温。又因小孩属木气,本身肾水不足,生长发育又快,越快则越需要水的滋养。故体弱的小孩较容易得春温。治疗以滋肝阴补肾水,收回相火为主,切忌用热燥药或寒凉药。
(5)出疹
疹病多起于荣卫,木气疏泄,相为上逆,中气大虚之病。疏泄正常症状为发热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泻,疹出成粒,色红粒饱。疏泄不及症状为发热不盛,面色痿弱灰黯,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小便短少,甚则昏迷不醒,上吐下泻,四肢厥冷。疹病治疗主要是养木气以平疏泄,有中气、肾气所不足者,加平和温补之药即可。至于疹病发烧,不可用寒凉药退烧,只要木气得养,自然疹出烧退。出痘疹发烧不须退烧,可用三豆饮补中养木,木气得养自然热退。只须注意发痘疹时的饮食,不致出现大便泻的情况,避免并发症之发生,痘疹发透烧即退而痊愈,身体正气即今之免疫功能得到加强。
(6)猩红热
猩红热与温病的原理相同,都是木气疏泄之病。发病的症状为:发热、精神困乏、不思饮食,面色不匀,有红色、鼻梁山根处有青色。此病的原因主要是中气虚弱,肾水不盛,肾阴阳两虚,肝木失养,疏泄太过所致。治疗以补中气、滋肝阴、养肝木、温肾水为主。现代医学介绍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就是说病原菌及其毒素为猩红热的病因。一年四季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在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饮食,为何有的小朋友就得猩红热,有的却不得呢?还有得病的小朋友又为何集中在春季、冬季呢?可见猩红热的发病原因虽有细菌与外部季节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得病小朋友体质虚弱为重要主导因素。又为何是小朋友易得,成年人不易得呢?这是因为成年人肾水旺、肾水旺则能藏阳,肾阳盛。肾阴阳皆盛则肝木得养而疏泄不偏,故成年人不易得。反之小孩子本身属木气,又肾水不足、肾阳弱,肾阴阳皆虚,春季正是六气之厥阴风木节气,同气相感,故小孩在春季肝木容易疏泄太过而得病,严重的,则在冬季也会发病。
(7)炎症
炎症有外伤引起,也有内伤导致。外伤的如摔倒碰伤等,导致有瘀血存在。内伤的如腮腺炎、扁桃体发炎,其实扁桃体发炎的小孩大多都是上有实热,中下有虚寒,治疗以清上热,补中下为主。这类小孩都是偏虚的体质,医院治疗,多数都会被做手术切掉,相当可惜,扁桃体也是人体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不可轻易切掉。腮腺炎多属中气虚而胆经不降所致,也可以外用药消肿,以前在家乡时,大人都用燕子窝捣细加米汁外涂。当然外用消肿的中药有很多,可适当选择。
(8)暑病
通常发生于夏季温度高,大量出汗导致伤阴伤津,胃气上逆,肺金失敛,治疗以降胃气降肺气为主。可用食物如西瓜汁、冬瓜汁、淡盐水等服用。出汗太多,有的还会出现抽筋等症状。
(9)药物引起
某些药物所引起,过用某些西药,导致中气虚弱,相火外泄,外则低烧不退,内则虚弱湿寒。如接种某种疫苗后导致发烧,或者服用某种西药。许多十三、四岁的少女,月经初来时,被打麻疹疫苗,或月经来适逢感冒,被消炎伤心肾,致经来不止,或经血逆行至鼻、齿流血,最后又强行用止血药止血,致血凝为瘀血。如反复发烧的同时又在服用化学药,建议首先停止服药,观察发烧是否是服用化学药引起,否则怎样治疗都无补于事。
(10)其它原因发烧,如小孩长牙齿、穿衣服过多过少等,或者其它脏腑不调都能引起发烧,长牙导致的发烧可静待自我恢复。
上面列举了小孩子通常发烧的疾病原因,我们要切记的是:发烧本身不是疾病,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是标不是本。单纯的退烧对疾病的好转并没有起何积极的作用,都是烧已退病还在,或过段时间又发烧,甚者则加重病情。是治标不治本,有如扬汤止沸。只有先辨证准确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烧,再对证用药才有意义,这种针对本源的用药治疗,其中即使没有用任何退烧类的药物,也能做到去病而烧退。是治本非治标也,有如釜底抽薪。
对于发烧,网络上到处都是说:38.5度以上的就要用退烧药,38.5度以下的就不用,害怕高烧烧坏脑。潘冠通认为没有必要以发烧多少度做为标准,用不用着急去看医生,最准确最简单的就是看发烧者的精神状态,可参考发烧与健康之二:正确认识发烧之好坏。这里略作引述:
(1)发烧,但是精神好,跟平时无多大差别。其它诸如饮食、大便、小便、睡眠一切都好,跟平时相比并无多大变化,也没有其它症状。这种情况的发热,潘冠通认为不用担心,也不用看医生,如果觉得要喝水,就适当喝点,不要过多。就算是发烧到41度,也不用害怕担心,通常只要过个几个小时,便能热退,体温恢复正常,且多数不会反复。这种发烧的温度高,说明人的免疫力强抵抗力好。潘冠通家的孩子大贝有一次就是这种情形的发烧,当时用电子体温度测得41.5度,睡了一晚,早上起床大贝觉得精神相当好,有点脱胎换骨的体验。
(2)发低烧,症状并不明显,只是觉得有点精神困乏,精力不足,这类型的发烧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多数发烧时间较长,且反复发烧,就是好了再热,热了又好的情况。最好用对症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力。正气增强,自然会由发低烧转为发高烧,经过几个小时自然热退。当然,这从发低烧转为发高烧,人的精神要比之前发低烧时的精神要好,至少要不会精神变差。如果是精神变差,并且有其它症状出现,则说明用药不对症,要调整药方。
这类型的发烧,医院吊针水退烧,马上各种各样的症状就会出现,轻者的如腹涨、胃口不好、困乏,反复发烧。重者的发烧时间延长、反复发烧、腹泻、肺炎、肾炎等。
(3)发烧,同时伴随有各种各样症状的,要尽快找医生对证调治。虚证发烧且温度较高的要特别注意。
虚证症状:身体困乏,精神不佳,脸色红,脚手冷,心烦,腹涨,胃口不好,口不渴神色昏晦,甚者神智昏迷,身体疲乏,脉象洪大,重按虚微。
实证症状:烦扰,口渴,潮热,舌苔黄、脉沉细,甚者讲胡话,抽搐。(版权属潘冠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潘冠通谢谢赞赏,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