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l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s,ALRTI)最重要的病毒病原。RSV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目前,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唯一可用于RSV预防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临床上在RSV的流行、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国内外RSV最新研究进展为参考,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1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及流行概况
1.1 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 RSV是引起婴幼儿ALRTI最常见的病毒病原,其人群感染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抗RSVIgG抗体阳性率在1~6月龄为71%,随年龄逐渐上升,在6~12月龄、1~3岁、3~6岁、6~20岁分别为84%、89%、96%和98%,在20岁以上达到%。据估计,我国由于RSV感染引起的ALRTI的发病率约为31.0(18.7~50.8)/0,占儿童ALRTI的18.7%。Ning等对我国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进行荟萃分析,发现RSV占17.3%;在上海地区年至年18岁以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中,RSV占13.9%,在病毒病原中的检出率居第1位;在北京和山东等华北地区年至年2岁以下住院儿童中,RSV的检出率高达33.3%,在病毒病原中占第1位。新生儿RSV感染发病率也并不低。基于3个社区的研究显示,每年每0名新生儿发生RSV感染40次,新生儿期RSV-ALRTI的住院率为15.9(95%CI:8.8~28.9)/0。据统计,RSV-ALRTI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d,中低收入国家的二级和三级保健服务机构RSV感染住院患儿的直接医疗费用分别为美元和美元;而在高收入国家,该项费用分别为美元和美元。与非RSV感染相比,RSV感染引起的ALRTI病情更重,转入重症监护室、发生呼吸衰竭和需要无创通气的比例更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更大。
1.2 RSV感染的流行概况 RSV感染呈全球广泛流行,其流行受地理位置、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影响。在北半球国家和地区,RSV的流行存在明显的流行季,主要集中于11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RSV在潮湿的雨季感染率出现明显增高。基于分子检测RSV的方法,以阳性检出率10%及以上为阈值,我国北方地区RSV流行季开始于第41周(10月份中旬),结束于次年第20周(5月份中旬),持续33周;南方的温州地区,RSV感染冬春季好发,与温度密切相关。
2RSV简介及感染致病机制
2.1 RSV简介 RSV是年从黑猩猩呼吸道分离出来的,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导致相邻细胞融合,细胞病变形成类似合胞体的结构而被称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基因组结构为非节段性单股负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5.2kb,编码11个蛋白质,分别为非结构蛋白NS1、NS2、核衣壳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小疏水蛋白SH、黏附蛋白G、融合蛋白F、M2-1、M2-2和多聚酶亚单位蛋白L(图1、2)。我国RSV的分子流行特征研究显示,年以前,我国RSVA亚型以GA基因型流行为主,年至年以NA1基因型流行为主,年以后,新基因型ON1增多,逐步取代NA1基因型成为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年,在HVR2区出现60个核苷酸重复序列的RSVB亚型BA基因型毒株,此后BA基因型不断进化并产生新的基因型,到年为止,BA已划分为15个基因型,但BA9基因型仍是国际上RSVB亚型流行的优势基因型。BA9基因型于年在我国首次发现,自年以来在我国15个省市均有流行,成为RSVB亚型优势流行基因型。
2.2 RSV感染的致病机制 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病原因素、气道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免疫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RSV感染最易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性。
3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RSV是引起婴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RSV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不能保护儿童免于再次感染。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既往的呼吸道感染史有关。RSV可以在高危患儿中引起重症感染,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
4RSV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4.1 一般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检测常提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而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4.2 影像学检查 RSV感染后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小斑片状阴影、肺气肿。4.3 RSV病原学检查 确定RSV感染诊断必须有病原学结果为依据。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对于RSV的实验室诊断至关重要。用于RSV检测的样本,最好在发病急性期采集。RSV是有包膜的RNA病毒,在外界环境下极易失活,冻融后的临床样本,几乎不可能分离到病毒,用于RSV分离的样本应采取床旁接种。用于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为避免核酸降解,采集后应暂存在4℃并尽早送检,若72h不送检,应置于-80℃低温保存。
用于RSV检测的适宜样本类型主要包括鼻咽拭子、鼻咽部吸出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样本。对正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最好采集气管内洗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不建议采集口咽拭子标本。
可用于RSV检测的方法包括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见表2。目前可应用于临床RSV感染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阳性意味着病毒在活跃的复制增殖状态,与临床表现相关性较好,急性期过后很快转阴性,但该方法的敏感性较核酸检测低,临床应用中需注意。5儿童RSV感染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儿应动态观察及评估病情变化,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92%时[11,73],给予氧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可选择无创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当存在上气道阻塞并引起呼吸困难或喂养困难时可给予口鼻腔吸痰或9g/L盐水滴鼻缓解鼻塞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5.2 药物治疗 5.2.1 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利巴韦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高渗盐水雾化吸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5.2.1.1 干扰素 对于RSV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在抗感染、平喘、吸氧补液等常规基础治疗上,可试用重组人α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干扰素α2b10万~20万IU/(kg·次),2次/d,疗程5~7d。
5.3 呼吸系统外的其他系统受累的对症治疗 在此治疗基础上,当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如循环系统出现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甚至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状态改变甚至抽搐等表现时,应积极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6RSV感染防治药物新进展
近几年,有几种新型RSV感染防治药物初步显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2类:抗体类和融合抑制剂类。
7感染的预防
RSV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但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RSV可在手和污物上存活数小时。洗手和接触防护是预防传播的重要措施。HRSV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8d,通常为4~6d。
参考文献: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5(4):-.
点击“阅读原文”,可免费下载PDF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