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床的患儿妈妈拿着体温计冲到了护士站。
“唉,这么快又升起来了~”管床的护士心里又在嘀咕。
她拿出25床的体温单,上面已经记了1小时前的体温(37℃)。下一个格子,要在3小时后才能填。
她只好另外拿一张空白的护理记录单,记下这次的时间和体温,夹在病历里。
主管医生到了一看:
护士犯难,医生也不爽,问题就出现这张“反人类”的体温单上。
孩子突然发烧,对每个宝爸宝妈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在儿科病房里,发热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但最让家长焦虑的是,这时候孩子的体温往往像“坐过山车”。
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成熟,小孩子的体温容易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经过物理降温或药物干预,能够暂时降到正常,但可能很快又会反反复复。
这也愁坏了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
病房里使用的体温单,全国统一,不管大人小孩,都是每隔4个小时记录一次体温,一张单记录7天。
但孩子才不会按你的体温单,4小时才“烧”一次。他们的体温就像7月的深圳天气,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给你来场雨。
频繁的体温波动,如果不及时记下来,你让医生怎么看病?
叔可忍,“婶”不可忍!
这位“婶”,就是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的大儿科护士长边志卫。
▽
边志卫是谁啊?医院有名的“发明家”!专治儿科护理中的各种“不服”。
看了那么多医生护士的吐槽,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干嘛不设计一个儿童专用的体温单呢!”
她把传统体温单的纵向排版改为横向,记录体温的次数由一天6次改为一天24次……
这是旧的体温单
▽
新的体温单长这样
▽
新的体温单好不好用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份使用传统体温单的发热病历中,患儿实际有次异常体温,单上只记录了次。
而使用新体温单的份病历中,总共有次异常体温,一一记录在案。
这样一来,护士方便,医生开心,孩子的健康也多了一份保障。
这份《儿科体温单》,也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
除了捣腾孩子的体温表,边志卫还关心他们的输血“难”。
医院的血通常是毫升、毫升一袋,可小孩子很多时候只需要输很少的量,比如毫升、50毫升。
看着软趴趴的血袋,怎么才能准确地给小孩输血?这成了儿科医护人员心中的“痛”。
边姐又出手了,她埋头捣鼓一番,拿出了一个“神器”——
就是把计量容器和一次性的输血器连接起来,输血前,先把血液注入计量容器“把关”,要多少就给多少,精准,不浪费!
小小“神器”,解决了折磨大家已久的大难题,还拿下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边志卫就是如此的“正能量”,听到孩子家长或者同事的抱怨,她不会像吃瓜群众一样搬凳子加入“吐槽大军”,而是迅速开始转动大脑:
早年,玻璃做的吸氧接头在急救时很不方便,跑起来很容易摔碎在地上。
▲类似这样的玻璃管,说碎就碎
边志卫就将塑料注射器进行简单改造后,代替玻璃接头,接到鼻导管上。
给病人吸痰时要用的电动吸引器,入口的接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污染,为病人带来感染风险。边志卫找来输液器末端的小帽和注射液的空筒,做成保护套,把接头“套”起来。
类似的小发明还有很多,只要灵感一来,她就会出手。目前,她还有一项新发明正在“秘密”进行,相信很快就会制作出来和大家见面。
“边护长,我要跟您说件事,我觉得你们的护士变了。”一个以前就带孩子来住过院的患儿妈妈,突然把边志卫叫到病房,认真地说。
“怎么回事呢?”
“我要专门表扬一下你们的护士,态度变得好好,跟以前住院时感觉很不一样。”
这些变化,也是边志卫的功劳。脑子活的她不仅会像“工科女”那样搞实物的小发明,还懂得在管理模式上创新,让护士姐妹们的沟通方式焕然一新。
以前,一些护士的画风可能是这样的。
▽
其实,边志卫心里很明白: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并不是天生高冷,而是初出茅庐,经验尚浅,又有点害羞,还不懂得怎么把话说到患儿家属心里去。
她仔细琢磨,从美国那边找来一份“沟通指南”,医院的实际,编了一本“嘴甜秘笈”:
第一次去到病床,先介绍一下自己
遇到年龄大的患儿妈妈,就喊一声“大姐”
和家属多聊几句,问问她们有哪些担心
……
这本“说话秘笈”,全名叫——
CICARE护患沟通模式
用患者乐意接受的方式称呼对方
让患者及时有效识别“我是谁”
明确告知患者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需要对方如何配合
了解患者有何顾虑
对患者的疑问进行恰当有效反馈
明确下一步安排后离开
有了这套“秘笈”作参考,一些羞答答、不善言辞的护士小姐姐也成了“沟通小能手”“患儿小棉袄”,家属感到暖心,科室的患者满意度也蹭蹭地往上涨……
今年5月10日
心甜手巧的边志卫被评为
年度深圳市“十佳护士”
▽
戳下方蓝字打开她们的故事
▽
黄雀兰
孟作为
-End-
资料来源:深圳市卫健委医政处、深圳市护理学会、深圳市护士协会、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视频来源: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栏目
文章已于修改